当前位置: 首页>>消费指南

五常大米为什么好吃?

时间:2012-06-07 12:34:26来源:本站 作者:admin 次



  黑龙江这么寒冷的地方为什么能产出这么好的米?为什么能这么大产量?能否继续提高产量?——这三个问题,吸引袁隆平2006年专程来五常考察。
  “全国平均每人每年可以吃到5两五常大米。”原五常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肖青玉说,五常年产6.5亿斤大米,是全国大米商品量最大的县。在全国水稻商品粮基地由南向北的结构性调整中,黑龙江商品粮逐步升至全国的25%而成为最大的“粮仓”之一,其中“粮仓中的粮仓”五常大米的商品化过程可作为一个样本。
  黑土地上的天然收益
  拖拉机一丝不苟地在一眼望不到边的田里画着S形,在它身后,松软湿润的土块欢快地翻滚着,沉睡了一冬的黑土地被唤醒。这时候,大棚里已经是一片绿油油的景象,冒出2—3厘米高的小苗。
  4月12日,平均气温9℃,正是五常水稻田里翻地、育苗的忙碌时刻。半个月后水库就要放水浇田,那时,外面温度约为15℃,稻苗长到12厘米左右就可以插秧了——不能早一天,也不能晚一天。
  “为什么北方米更好吃呢?成熟期长,吸收的营养成分高,表现在价格上也更高。而其中当推五常米为最。”五常水稻育种专家田永太说,“袁隆平的夫人就觉得五常米最好,一直在自家吃呢。”
  从地图上看,五常稻作区形似一个开口朝西的巨大的“C”字,三面环山。五常大米协会会长任占东说,这形成了优良的一季寒地粳稻种植条件。五常地处黑龙江最南端,属中温带大陆气候,年平均气温3.5℃,活动积温2700℃,平均无霜期在115天至139天之间。东南部海拔超千米的高山遮挡了东南风,而西部松嫩平原的暖流又可直接进入盆地内回旋,水稻从灌浆到成熟的8、9两个月,盆地内风和日丽,光照充足,昼夜温差明显拉大,平均温差13℃,比同纬度地区大5℃之多,最大温差达20℃,这就使水稻成熟期相当集中,老百姓说“上得急”。
  水稻生长的基本条件是“水”和“土”。任占东形容五常“六山一水三分田”,耕地360万亩,其中水田就有170万亩。五常的黑土厚度达两米,所含有机物高达10%以上。这里有天然的“水田”条件,有拉林河、阿什河两大水系,一级支流15条,二级支流14条,三级支流274条,河流总长度约2240公里,河网密度为0.3公里/平方公里。
  “五常大米不好看,不白,也不透亮,但好吃。”任占东说,因为在这样的气温条件下,水稻干物质积累多,可速溶解的双链糖含量高,吃起来香甜。饭粒表面油光艳丽,食之略黏,一碗米饭折到另一碗,空碗不挂饭粒,且碗内挂满油珠,剩饭不回生,这是支链淀粉含量高所致。
  最初在这里种植水稻的只是一小部分朝鲜族居民。清朝道光十五年(1835年),吉林将军富俊组织少数朝鲜族居民在沙河镇的亮甸子、王家街一带引水种稻,所产稻谷用石头碾子碾成大米,其后成为清朝后期历代皇帝的贡米。
  “1958年前,五常农业还是资源依附型的,有水就种稻,没水就搬家。”刚退休的五常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肖青玉说,“虽然大米更值钱,也好吃,但当时的栽培技术不配套,草荒严重,产量不稳。反复旱改水,水改旱,还是以旱田为主。”
  1958年“大跃进”时期搞农田基本建设,兴修水利,突击发展水田,但遇到草荒,水改旱,水稻产量只有20万吨。1969年肖青玉任三合镇永盛村生产队队长,带领社员种植水稻,还是满撒稻种,广种薄收。上世纪70年代是新一轮水田建设兴旺期,推广薄膜育苗,旱改水。1975年,五常意识到这里大米好吃,但面积发展不起来,成立了黑龙江省第一个水稻推广站,肖青玉也被抽调过去。一直到1983年前都是计划经济,粮库统购统销,全国统一价,留下社员口粮,剩下全收走,并没有产地区分。那一年分田到户,自主经营,但粮食生产还是以国储粮库为主,很少私营。上世纪80年代后期,几个屯一个作坊,开始出现小型加工厂,逐步市场化了,水田的收入是旱田的两倍多。这之后也是水田扩张最迅猛的时期,1985年水田只有60万亩,2000年翻一番达140万亩,2007年170万亩。
  “从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‘五常大米’的品牌呢?”肖青玉说,“上世纪90年代后期,大米袋子上开始印上产地,由‘粮食贩子’带到全国各地,第二年又来了更多的‘粮食贩子’,争购五常米,而且愿意出比一江之隔的区域更高的价格。”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京山市粮食行业协会 备案序号:鄂ICP备12008614号

地址:京山市粮食局院内 电话:0724-7221259 电子邮箱:deaaa001@163.com

技术支持:荆门鑫网